九游会体育

沙海添绿又生金——防沙治沙用沙的兵团实践 -九游会体育

 >> 新疆新闻
 >> 新疆新闻
来源:兵团网    2023-06-20 18:27
来源:
2023-06-20 18: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二师塔里木垦区三十三团胡杨生态防护林。多年来,塔里木垦区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垦区内胡杨林茁壮成长,成为一道亮丽的景观(资料图片)。韩峻 摄

芸辉肉苁蓉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展示新出土的肉苁蓉。这批肉苁蓉加工后,将销往疆外中药材市场。 近年, 二师三十七团立足荒漠治理,种植荒漠肉苁蓉上万亩,并引进“龙头”加工企业,实现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料图片)。杨铁军 摄

在八师一三四团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区,护林员姜明平查看梭梭病虫害情况。 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一三四团坚持不懈植树造林,组织职工群众在沙漠里栽种梭梭、红柳等植被。目前,该团梭梭、红柳面积达15万亩,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0%以上(资料图片)。冯建林 摄

航拍的二师三十八团一隅。通过多年植树造林,三十八团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团场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这个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小城镇绿树成荫、风景宜人(资料图片)。贾保凤 摄

今年春季,四师可克达拉市组织1500余名干部职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植树1.26万株。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使师市绿化覆盖率达到19.7%,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资料图片)。 杨俊钦 摄

绿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也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

近70年来,兵团职工群众扎根在风沙肆虐、几乎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建起广袤绿洲,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迹,探索出了一条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团答卷”。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兵团师市、团场,感受兵团人在防沙治沙方面勇担使命的初心、不畏艰辛的决心、久久为功的耐心。

问:防沙治沙就是栽树育林?

答:还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实现“量”与“质”双增长

六月仲夏,草木葳蕤,一场小雨过后,二师铁门关市碧空如洗,花草树木葱翠欲滴,整座城市水园一体、水绿相映、水路相依。

曾经的铁门关市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天然植被类型少、结构单一,是中国植物种类最贫乏的地区之一。而如今,“环境更好了、生态更美了、风沙也小了……雨后呼吸着新鲜空气,别提有多惬意了。”正在散步的市民李晓娟细数城市的可喜变化。

面对气候及自然环境现状,二师铁门关市坚持以生态立师为根本,将防沙治沙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系统谋划,着力建设生态治理新样板、防沙治沙新模式、绿色经济新体系。

防沙治沙并不是简单的栽树育林,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实现“量”与“质”双增长。多年来,兵团以构建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和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带动,以防沙治沙为重点,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切实加强国家级公益林保护管理,初步构建了以绿洲外围荒漠生态林、防风固沙基干林和绿洲内部农田防护林、居民区绿化林为主体的四级生态防护屏障体系,80%以上的农田得到林网有效保护。

“十三五”期间,兵团与各师市、各师市与所辖团场均签订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全力推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落地落实。同时,兵团将“加大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力度,继续实施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推进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等有关内容写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通过层层落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制,制定实施兵团防沙治沙规划,有力推动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建设。

据了解,兵团相继印发《关于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强化生态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级公益林重大抚育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制定并实施退地减水计划的通知》《兵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为兵团推进精准治沙、加快防沙治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问:怎样降伏猖獗肆虐的“黄龙”?

答:持之以恒传递防沙治沙“接力棒”

从阿拉尔市区一路向南,道路尽头是被称为“沙漠之门”的一师十一团。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公益林的瞭望塔上可以看到:向南,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沙海绵延;向北,是绵延不绝的树林,生机盎然。

“那时候,这里一场风,从年头刮到年尾,起风后能见度只有几米。早上一觉醒来,被子上、脸上全是沙子。”80多岁的老军垦赵世廉说起团场建设初期的情景感慨万分。

兵团大部分团场地处沙漠边、戈壁滩边,每到春夏之交,“沙尘遮天蔽日”是团场的真实写照。

怎样阻止每年以5至10米向有限耕地逼近的沙漠的侵袭?怎样降伏猖獗肆虐的“黄龙”?兵团人的答案是——持之以恒传递防沙治沙“接力棒”。

在八师一五〇团周围,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梭梭林与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一五〇团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东西北三面环沙。昔日,大风起沙满天,吹死了庄稼苗,造成农作物减产。饱受风沙之苦的一五〇团人下定决心: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让沙漠绿起来。

为改变团场生态环境,一五〇团党委几十年如一日以“生态立团、生态戍边”为理念,构筑起防沙治沙的四道绿色防线——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人居绿化防护林。

如今,延绵上百公里长的绿色屏障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沙海挡在一五〇团外侧,保护着团场30余万亩农田和城镇。

多年来,兵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建设,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形成乔木、灌木、草场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含绿量”不断增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能力和实效得到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兵团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35.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9.16%,蓄积量为3511万立方米,沙区生态恶化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扭转。

问:如何破解只“绿”不“富”难题?

答:以治沙带致富、以开发促保护

如果只“绿”不“富”,治沙成果就难以维系。

近年,兵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多举措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群众参与沙漠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同时,逐步实现“生态修复、人进沙退、环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以治沙带致富、以开发促保护的有效路径,让漫漫黄沙也能生“金”。

6月中旬,在二师三十七团金山镇生态林,肉苁蓉绽放朵朵小花,十分惹人喜爱。近年来,三十七团通过运用先进的生物固沙和植被管理技术,着力发展沙生产业,在沙漠边缘种植1万亩梭梭树,发展肉苁蓉产业。

“去年团场肉苁蓉产量达到1100多吨,职工种植肉苁蓉每亩地收入能达到2500元左右。我们积极探索将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努力实现让职工群众在治沙中增收致富。”该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中艳介绍说。

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头,连着职工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兵团把环境建设、生态改善和职工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养殖和特色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走进一师十一团,数万亩梭梭林、红柳、甘草等植被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护林员们每天加强管护,确保新种植的植被在沙漠里深深扎下根。该团十三连职工王廷辉正和连队合作社社员一起在治沙示范基地种树,王廷辉说:“现在树多了,团场周边绿了,来旅游的游客更多了,日子越过越好!”

十一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员谢小云介绍,截至目前,该团生态治理面积22.85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7.3万亩,年产果品9万余吨,果品年销售额8亿多元,林果从业人员户均年纯收入7万多元。

随着“沙漠之门”生态环境改善、人气渐旺,这里也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拉动了特色手工艺品及特色农产品的消费,让更多团场职工吃上“旅游饭”,实现多元增收。

防沙治沙是生存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兵团在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种植红柳、黑枸杞、梭梭、大芸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将防沙治沙与发展特色林果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治沙 致富”“生态 增收”的路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沙海铺展绿色,是美丽兵团建设的生动注脚。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绿色已成为兵团发展的鲜明底色。如今,不屈不挠的兵团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仍在大漠深处,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新的绿洲,建设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责任编辑:吕佳珊】
|
  • 地方频道:
  • 九游会体育的友情链接: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号
  • 京网文[2011]0283-097号
中国日报网九游会俱乐部的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九游会俱乐部的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九游会俱乐部的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
")); //]]>
网站地图